孫運璿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簡介
孫運璿(1913年―2006年)是台灣地區著名的技術官僚、知名政治家,本籍山東省蓬萊縣。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共內戰期間隨國民政府前往台灣,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將近二十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r不但普遍被認為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奇跡的推手”。1984年2月24日,身為“行政院長”的他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更因身體狀態無法視事而黯然下台。
經過漫長複建後,中風後的孫運璿之病情卻仍一直不甚理想,且以輪椅代步。不過即使失去部分語言及行動能力,淡出政治圈的他於國民黨甚至台灣政壇內仍受普遍景仰,並曾於四年內以國民黨元老身份兩度替該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站台助選。2006年2月間,他因其並發症病逝於台北,享年93歲。
生平
早年生活
孫運璿出生在山東蓬萊的一個普通家庭。因為父親孫蓉昌不在身旁等因素,孫運璿幼年生活必須仰賴家族接濟並因此遭到部分遠親族人欺負。不過與母子相依為命的他,卻從此養成了好強的個性。
1925年,從小一直想當個文學家的孫運璿,接受了父親孫蓉昌“中國需要工程與俄文人才”的意見,與父親一起離開家鄉前往哈爾濱,進入專為俄僑子弟舉辦的俄僑實業中學,學習俄文。1927年,孫運璿如願考入俄國人主辦的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開始了七年[2]的大學生涯。在大學時代,孫運璿成績極好,在1934年畢業時,負責口試的俄國教授,一致通過將他的畢業論文打了“滿分+”的分數,孫運璿以當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而由於自小就必須看他人臉色過活,青少年時期又離鄉背井、寄人籬下,讓孫運璿培養了應對得體,苦幹實幹的態度,這段生活對他日後的性格,影響極大。
抗戰時期
1934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由於當時東北在日本人管製之下,日本人尤不願東北訓練出來的人才,回流關內,孫運璿隻好改扮商人進入關內。回國後,孫運璿先與母親前往天津,投靠當律師的父親,後又經介紹加入江蘇省連雲港電廠建設。1936年因為發表的論文“配電網新算法”受到賞識,而加入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參與湘潭湘江電廠的籌備與建設。
1937年,抗日軍興,孫運璿一開始從事戰時臨時電廠的裝配工作,後又接受指示,在中央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就地組織了一個騾隊,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徒步越過秦嶺與大巴山,將湘江電廠鍋爐,從陝西遷移到重慶大後方去。後來他又奉派至青海,蓋了當地第一座的電廠,並擔任廠長。而後由於他在遷廠與建廠方麵的表現,1942年,中央決定派遣孫運璿等人,前往美國田納西水壩管理局參觀見習,並獲準在美國進修,以便從事戰後複員的工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
技術官僚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孫運璿奉命抵台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負責修複台灣電力係統。當時的台灣電力在盟軍轟炸下可謂千瘡百孔,發電量隻有正常的十分之一。而原服務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三千名日籍技術員,卻奉令必須撤退回日本。孫運璿在日籍技術人員紛紛返國,手中缺人又缺料的情況下,與台籍工程師朱江淮等人合作,找來了一群尚在就學的台北工專、台南工專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拚湊零件,一邊修理,一邊學習,在五個月內複原了台灣80%的供電係統,展現了他於技術專業與工程管理方麵的長才。
1950年,國共內戰失利後,遷台的國民政府外匯存底將近枯竭,可說是瀕臨破產。同年,孫運璿升任總工程師。經過多方交涉,孫運璿終於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金,陸續完成了烏來水力發電所、台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其中又以台灣第一個自力設計安裝的烏來水利發電廠最具重要性。由於這個階段的成績,美國也才恢複對台電的信心,加上韓戰爆發後,美政府重新支持台灣國民黨政府等重要因素,美國開始大力支援台灣的電力建設。至1957年,台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了一倍。在此階段,由於水力發電的不可靠,孫運璿決定了台電未來“火主水從”的電力政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結束了台灣輪流停電的歲月。
此後近二十年,孫運璿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任內爭取美國對大甲溪綜合開發計劃的支援,規劃德基水庫,並引進“目標管理”的公司製度,執行“鄉村電氣化”,在鄉村不惜成本鋪設電力網絡,使台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韓國,達到99.7%,而由於員工力行所謂的“台電文化”,台風天中辛苦修複電力設備的台電員工形象,也是在這個時期深入台灣民眾的心目中。
1964年,因為在台電的成績受到世界銀行的青睞,且考慮到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開銷,孫運璿同意受聘前往當時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尼日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執行長的職務。在任職的三年內,孫運璿率領國際團隊推動尼日爾河水力發電計劃,尼日利亞的發電量因此增加了88%。不過因在台母親病重,且孫運璿遵守當年對陳誠“回國服務”的諾言,因而於1967年辭職返台。
“交通部長”與“經濟部長”
1967年底,以技術官僚身份受台灣政府高層重視孫運璿在嚴家淦內閣中,擔任“交通部長”一職。孫上任後,首先推行農村“村村有道路”的政策,此後“交通部”在全國廣建道路,奠立了台灣汽車交通的基礎。而此時正值十大建設之規劃期,而十大建設之中,與交通有關者共有六項,包括北回鐵路、中正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均由孫運璿負責規劃。
1969年,因“經濟部長”陶聲洋突罹癌過世,孫運璿轉任“經濟部長”。1970年,台灣對外貿易第一次出現盈餘。不過隨後發生台灣地區所謂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事件與1973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機,卻嚴重打擊了台灣經濟。身為內閣中的“經濟部長”,孫運璿率團訪問沙特阿拉伯,以經濟合作計劃換取穩定的中東油源。不過國際原油價格飛漲,台灣也陷入物價蠢蠢欲動的窘境。孫運璿基於個人信念,本來對於物價管製十分堅持,不過最後還是接納經濟學者的意見,與李國鼎等人建議政府放手讓民生用品價格一次漲足,以消除預期心理,最終化解經濟危機。
為挽回各方對台灣經濟的信心,1972年開始,蔣經國內閣開始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劃。1973年,孫運璿力排眾議,仿效韓國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突破政府法規限製,以高薪聘請歸國學人,從事產業研發。當時立法院認為工研院乃政府出資,卻因財團法人之地位,政府並沒有管理權而大力反對,後因孫運璿堅持才得以成立,孫運璿也因此被稱為“工研院之父”。
1974年,“經濟部長”與相關官員規劃甚久的十大建設正式啟動。該計劃除了創造就業,台灣也借此開始推動產業轉型,諸如中國鋼鐵、中國造船公司、中石化,都在這時候孕育出來,成為台灣重工業的基礎。同年,孫運璿經與旅美學人潘文淵深談之後,決定半導體產業為台灣197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發展重點。於一片反對聲中,以官位去留做為宣示的他,在堅持成立工研院技術顧問委員會後,終於自美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技術移轉(後稱為RCA計劃),取得了集成電路的技術。
1977年,孫運璿極力協調“國防部”,征用新竹所在的科學園區的用地後,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儼然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主要基地與集成電路示範工廠的該園區落成後,台灣成為當時可以生產集成電路的少數地區之一。事實上,孫運璿一手擎劃的工研院與半導體也皆成為1980年代-2000年代的台灣產業火車頭,今許多科技業名人如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均出自工研院,而21世紀初的台灣首富張忠謀於建立台積電前也擔任過工研院院長。
行政院長
1978年原“行政院長”蔣經國當選“總統”後,隨即拔擢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一職,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台美“斷交”事件。當時孫運璿除了以愛國捐獻活動來化解民間對美國與政府的不滿,並宣布開放國民自由出國觀光的政策如期施行,新竹科學園區也依照預定計劃,於台美“斷交”十日後開工,吸引許多台灣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以此挽回國民對國家的信心。並推動美國國會於1979年通過“台灣關係法”,讓台美雙方在“斷交”後依然保持實質關係。
1979年,台灣爆發美麗島事件,國民黨政府借由事端大量鏟除台灣反對黨力量。孫運璿雖是技術官僚出身,卻也不免卷入此政治事件。一般來說,由蔣經國主導的該事件處理與監禁異議人士決定,無法置喙的孫運璿所扮演的角色,常引人爭議。例如在立法院遭到黨外“立法委員”的嚴厲質詢,他就曾說:“高雄暴力事件絕非官民衝突事件,而是少數分裂分子毆打執行公務的憲兵與警察。....根據軍事審判機關起訴書,其中八名有叛亂罪嫌,依法軍事審判;其餘無叛亂罪嫌者,全交由司法審判。本案現在已進入司法程序之中,行政部門自當尊重司法獨立,由司法單位依法辦理。”此聲明雖於1980年代初期台灣尚屬溫和,但其反民主立場成為了他日後少數被質疑的施政經曆。
雖然在民主政治改革上,孫運璿並無貢獻任何力量,不過在經濟方麵,他的先知卓見的確是台灣經濟奇跡的關鍵因素。1982年,孫運璿為加速國家科技發展,明訂了“自動化、資訊、材料、能源、生物技術、雷射、肝炎防治、食品加工”等八大重點科技。其中的自動化、資訊與材料發展頗受好評,不過執行方式卻受到質疑。這些質疑包括政府投資補助的對象良莠不齊,八大科技的範圍過於廣泛等。“有的似乎是在科技界多數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少數人u2018悄悄u2019列入的。...這種u2018本末倒置u2019的決策方式,已足令人吃驚。”。不過事後至少在資訊發展與產業自動化上,台灣還是因此取得進步。另外在同年,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孫內閣推出了“全麵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以兩百億的資金,縮短農民與非農民所得的差距,並加強農村福利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準。而孫運璿這時經常輕車簡從,四處察看工程進度,也因而累積了不少的民間聲望,受到許多基層百姓的支持。事實上,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台灣在貨幣穩定與通貨膨脹不算嚴重的情況下,國民所得從1977年的1182元,在短短六年內將近翻了三翻到1984年的3134元,而此期間平均近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更為世界第一。
接班之謎
1984年二月,孫運璿在“行政院長”任內,因突發腦溢血(中風)開刀,自此不但失去部分語言及雙手活動能力,且也造成了下半身無法行動。不久之後,他就以健康原因辭卸“行政院長”職務,從而淡出政壇。因為他與蔣經國於公於私均關係密切,政壇一度盛傳他是經國先生屬意之“總統”接班人,而孫運璿卻於任內積勞成疾,打亂了蔣經國的接班計劃,日後李登輝才有機會接任大位。
支持此一傳言的主要是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郝的回憶錄稱“有一天,經國先生在大直官邸對郝柏村說,讓孫運璿再任六年u2018行政院長u2019,曆練更豐厚,六年之後,就可以選u2018總統u2019,於國、於民都是很好的福祉。”。不過反對此說法的學者與政壇人士認為,蔣經國在孫運璿中風前之國民黨十二屆二中全會即已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競選搭檔,於史有據。如周玉蔻即指出其在寫作李登輝的一千天時,曾針對此問題請教宋楚瑜,宋楚瑜舉出蔣經國在心髒病開刀安裝心律調節器時,曾請他轉告當時的副“總統”李登輝為例,說明當時蔣經國已有若病情惡化將政權交給李登輝,且視其為接班人的意思。加上蔣經國晚年推行本土化,致力於台灣籍人士如林洋港、李登輝等的培植,因此孫運璿應非蔣經國心目中的接班人。
晚年
中風後的孫運璿仍偶有露麵,但需以輪椅代步,身體虛弱,隻有偶爾出席公益活動和國民黨活動,他曾拍攝公益廣告呼籲大家注意自身健康,按時量血壓,他也是董氏基金會的名譽顧問。1996年,孫運璿的舊同事與舊部屬如徐立德等人共同成立了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由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徐立德擔任董事長,並由孫運璿在“科技發展方案”時,在半導體等產業培養出來的企業家如當時台電公司董事長張鍾潛,中興工程公司董事長張斯敏,聯華電子公司董事長曹興誠,台積電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等人擔任董事的職務。一開始基金會以表揚優秀公務員為主,後來也擴及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舉辦研討會、發表論文、出版刊物等事業。
因為政績斐然,即使失去部分行動能力及淡出政壇的孫運璿,仍常被視作國民黨的精神領袖之一。也因此,連戰四年內的兩次總統競選活動過程中,孫運璿不但曾表示支持,亦也抱病站台助選。2005年之後,因病情不複樂觀,孫運璿就相當罕於出現於各種公眾場合。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麵的活動,是2005年8月16日出席馬英九領取國民黨主席當選證書之儀式。
孫運璿於2006年1月30日因呼吸困難送往台大醫院轉到榮總,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發急性心髒衰竭及急性肺水腫;2月2日曾一度發生心跳停止,後經搶救恢複心跳;2月14日晚上出現敗血性休克現象;2月15日0時33分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93歲。
孫運璿逝世後,靈堂設於榮總介壽堂,供民眾哀悼,並於25日由“總統府”以“國喪”辦理治喪事宜,以連戰擔任主祭,覆以“國旗”、國民黨黨旗,陳水扁、呂秀蓮及“五院院長”也都前往致祭。公祭結束後,安葬基隆七堵的欣欣墓園。
個人生活
孫運璿與俞蕙萱在上海結婚。俞蕙萱出身商人家庭,在物資缺乏的當時,上海的娘家中竟有三艘遊艇,可說從小生活富裕;不過因戰亂影響,孫家舉家遷往台灣避難,十幾口人,擠一間房子,隻靠孫運璿一個人的薪水過活。每過月半,薪水告鑿,就需要俞蕙萱拿出首飾典賣,貼補家用。俞蕙萱曾經回憶,在她懷孕時,孫運璿要買顆鹵蛋給她補身體,還要藏在衣袋內,進房間才敢拿出來,家中的小孩,衣服也是縫了又補,大的穿不下了,就留給小的,不能每餐吃白飯,“要配著番薯一起煮,有三、四樣菜,大都是青菜、豆腐,每個人夾兩筷子,就盤子見底了。”加上孫運璿母親的醫藥費,就占去了薪水的一半,生活因而十分辛苦。直到孫運璿接受了世界銀行在尼日利亞的職務,由於薪水較優渥,三年下來,生活方有改善。日後由從政至逝世的這段期間,除公家供給之宿舍以外,從未另外購置其他不動產,家中一套沙發也已有幾十年曆史,夫婦兩人物質欲望並不高。 孫運璿堅持不收部屬禮物,不拿回扣,也曾經因此被批評不通人情。
不過也有部分泛綠人士批評,自1984年孫運璿中風以來,成為總統府有給職資政長達二十多年,每月有薪水、配給、司機、護士、安全人員,並且長期占據公家宿舍(土地市值三億,不必付租金、房屋稅),卻仍被美化為買不起房子的“清廉形象”(事實上根本不需要房子),有名不符實之處。
孫運璿一共育有四名兒女。長女孫璐西(現任教於台灣大學)、次女孫璐筠、長子孫一鶴與麽兒孫一鴻。孫璐筠於英國貨幣市場任職。孫一鶴繼承父親衣缽,成為電機工程師,孫一鴻則成為土木專家,兩人皆旅居美國。
施政評價
總的來說,孫運璿以技術官僚的身份,在“部長”與“院長”任內,台灣經曆了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台日“斷交”、石油危機等事件,台灣經濟不但沒有因此崩盤,反而蒸蒸日上,外匯存儲迅速累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孫運璿可說功不可沒。尤其是集成電路的技術轉移案,雖然耗費了一千萬美元來完成,日後卻為台灣創造了一兆新台幣以上的年產值,堪稱最正確的決策。不過對於他任內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如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林宅血案,晚年則是透過了兒子孫一鴻之口,表示了遺憾,並說明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下,他也無法說什麽心中想說的話。
然而孫運璿任內大力發展工業建設,卻不重視環保議題。舉凡山坡地濫墾濫伐,河川、海洋嚴重汙染,土質日漸沙漠化,也為後來台灣環保“汙染輸出”蒙上陰影,目前後遺症仍深遠影響台灣。而過於重視工業經濟建設而忽略文化、環保建設,也是令人詬病之處。
因為瑕不掩瑜的施政成績與極高民間聲望,孫運璿普遍受台灣各界景仰。例如2003年間,天下雜誌針對曆年的台灣政治人物以中小學教師與家長為對象展開民調,孫運璿被評定為品格操守最佳的政治人物。於該統計數據中,他所獲得之正麵指數,不但高於蔣經國,比起2000年代初期台灣朝野熱門的政治人物如連戰、宋楚瑜、呂秀蓮、陳水扁等人,更是超前許多。
2006年,在孫運璿過世之後,台灣掀起了一陣懷念孫運璿的風潮。無論泛藍還是泛綠的政治人物,對於孫運璿都是讚譽有加,公祭時數萬民眾送行,許多科技人更視孫運璿為台灣科技產業之父,紛紛撰文紀念孫運璿。這個現象的形成,或許與今日的台灣政經環境有關。由於台灣近年來政治上的不安定,與經濟的不景氣,部分民眾開始懷念過去技術官僚主政的年代。聯合報2006年2月16日的社論指出:“今人紀念孫運璿,不但是尊敬他個人的施政功績和操守典範,也感歎今昔政治文化及政治習氣的強烈對比。在當今台灣以改革開放為標舉、凡事大鳴大放的氣氛中,與往昔相較,反而令很多人由衷懷念前輩政治家的風範,並且對當年有紀律、重專業的政治風氣給予高度評價。”並在文末感歎“那個以“正直作人,勤懇做事”為風氣的時代卻是一去不回了。”正是這一類觀點的代表。
對此所謂“孫運璿現象”,也有部分人士提出反對的看法。持相反立場的人指出,過去台灣威權領導的政治環境,較易尊重由基層技術出身的政務官帶領,有利於進行各方麵政經改革。當社會變遷漸趨向多元與開放,民間自主群體的影響力蓬勃發展,“大有為政府”的觀念被視為保守、與時代脫節的角色而相形弱化。
人物軼事
日本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孫運璿生於1913年,山東蓬萊人,193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主修電機工程。1945年日本交還台灣前夕,孫運璿出任台灣區電力監理委員。
當時,台電的日本技術員約3000人,很快將被遣送回國,而大陸派去的接收人員不足60人。日本人狂言:“台灣幾年內將一片漆黑。”孫運璿很不服氣,說:“日本被我們打敗了,還看不起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幹。”他找了數百名專科生,夜以繼日地搶修全台遭到破壞的電力設施,結果在5個月內使全省電力供應恢複了80%。自此,日本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孫運璿1967年出任“交通部長”,兩年後任“經濟部長”。當時,國民黨當局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反攻 大陸”的目標,專注於島內建設,這讓孫運璿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著名的“十大建設”就是出自他的精心策劃,台灣重工業企業包括“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公司”和“中國石化公司”都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基礎建設的完成,為台灣經濟起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此後,孫運璿又開始籌劃經濟升級。當時,他派了現任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和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到美國無線電公司學習,而當時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還不清楚什麽是半導體。如今,台積電和聯電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科技公司。
台灣百姓對他豎大拇指
1978年,孫運璿出任“行政院長”,受到島內的高度肯定。前“立委”康寧祥回憶說,孫運璿是國民黨內能夠坦誠回答問題的少數官員之一,“如果他懂的問題,他會直接告訴你;不懂的,他會說u2018我回去問清楚,馬上告訴你u2019。過不了多久,你真的會接到孫運璿的答複”。當時在民間,隨便詢問一位老百姓,隻要提起孫運璿,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他對台灣的貢獻。有關數據顯示,孫運璿接任“經濟部長”時,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是320美元;他卸任“行政院長”時,這一數字已上升到3000美元。
敢跟蔣經國辯論
正當島內各界期待孫運璿在政治上再上一層樓時,1984年4月24日,他早上起床刮胡子時,突發腦溢血中風,政治生命就此畫上句號。蔣家第三代回憶說,孫運璿如果不是病痛纏身,將是蔣經國接班人的唯一人選,也就不會引出導致台灣政治發生巨變的“李登輝時期”。
據了解,蔣經國當時對孫運璿非常信任。他曾對康寧祥表示:“我如果有財經大事,總是找有關人員討論。孫運璿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見,會跟我辯論,但是一旦形成決策,他就會全力執行,絕對不會推說這是別的部會或上級的指示,他自己不同意。”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也曾透露,蔣經國晚年曾親口對他表示,接班人選應該是孫運璿,“雖然當時經國先生提名李登輝為u2018副總統u2019,但並沒有把權力全部交給李的意思。他堅持讓孫運璿做u2018行政院長u2019,是預計任期屆滿時,讓孫運璿做u2018總統u2019,但後來孫運璿中風了,連u2018行政院長u2019也不能做了”。就連陳水扁也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身體因素,“我敢說孫運璿就是當今的台灣u2018總統u2019”。
坐在輪椅上支持泛藍
淡出政壇後,坐在輪椅上的孫運璿始終心係國民黨,多次出席重大的黨政活動。每次隻要有他出現的公開場合,都是滿場的掌聲。1998年,馬英九首次競選台北市長時,85歲的孫運璿在護士的攙扶下參加造勢晚會。當時他勉強站立著,高舉馬英九的手,要在場的10多萬支持者全力為馬拉票。馬英九雙眼含著淚,全場為之動容。2000年,國民黨進行黨員重新登記,當時身體情況不是很好的孫運璿一大早就抵達台北市黨部辦手續。2004年台灣領導人大選,孫運璿也沒有置身事外。“3·13大遊行”,他坐著輪椅上了舞台,慢慢地說出心裏話。雖然孫運璿說話並不清楚,但還是讓現場的民眾感動不已。去年馬英九當選黨主席後,國民黨元老舉行一次聚會,這也是孫運璿最後一次公開露麵。
各界深切哀悼
對於孫運璿的去世,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和海協會分別致電表示深切哀悼。島內各界也唏噓不已,政界人物給他很高的評價。馬英九說,孫運璿對台灣貢獻很大,他的風範令人永遠懷念。陳水扁和呂秀蓮認為,孫運璿參與台灣超過半世紀的改革、建設與進步,堪稱“台灣經濟推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說:“李國鼎先生(台灣經濟起飛的締造者之一)和孫運璿先生是好搭檔,他們帶領台灣走上正確的路。”前“經建會副主委”蕭峰雄說:“他是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人,把台灣由農業社會帶到工業社會,並為科技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台灣媒體普遍認為,孫運璿是“帶領台灣迎向光明,謀劃經濟前景的人”。《聯合報》的文章指出,在那一段經濟起飛期間,島內經濟增長率經常是兩位數。這不能歸功於孫運璿的運氣好。事實上,他任內碰上兩次能源危機,又經曆了“台美斷交”和“美麗島事件”等政治風雲,但他一方麵搞好了財政改革,另一方麵注重節儉,“當時的行政官員夏天大都穿著短襯衫,和現在穿西裝、打領帶、吹冷氣不同。為了杜絕奢華習氣,u2018孫院長u2019任內加重了對奢侈消費的征稅”。島內輿論敦促民進黨當局進行反思:“由現今看過往,當處於困境中的台灣如何規劃經濟遠景時,孫運璿的風範或許值得追憶。”
回歸拜母校
2000年6月,台灣海基會名譽董事長孫運璿先生,在闊別祖國大陸54年之後,終於再度踏上了家鄉的土地。這次大陸之行,孫先生先到哈爾濱參加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80周年校慶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留言0